:::

甚麼是PBL : 從課程案例認識PBL

教師成長專區 / 2021-05-14 / 點閱數: 473

本文摘自 https://medium.com/@alicehsinyihsieh/%E4%BB%80%E9%BA%BC%E6%98%AFpbl-%E5%BE%9E%E8%AA%B2%E7%A8%8B%E6%A1%88%E4%BE%8B%E8%AA%8D%E8%AD%98pbl-ca90b6c8d3ed

什麼是 PBL : 從課程案例認識 PBL

Hsin-Yi Hsieh

Hsin-Yi Hsieh

Mar 18, 2019·7 min read

 

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簡稱 PBL)是最近提起教育創新時常常會出現的詞彙,學生在老師設計的 PBL 課程中需要透過完成專案來學習,經過對問題的追尋、反饋修正的過程最終展示學習成果。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除了能夠學習到知識學術內容以外,團隊合作、反思等軟技能更是很珍貴的收穫。

以上這段抽象的文字看起來像是關於 PBL 介紹的標準答案,但來自 HTH 的 Edrick 老師顯然不打算以直接講述內容的方式教學,相反的,在一系列暖場活動後,他讓我們進行學生 PBL 課程作品賞析,並且小組討論學生優秀作品所具備的特質,引導我們找到滿足好奇心的答案,而非正確答案。

PBL 的作品和我們以前熟悉的課堂作業到底有哪些不同,又具備哪些打動人的特質呢?身為讀者的你,也可以一邊瀏覽一邊思考!

案例一: Food for Thought

 

學生用蔬菜設計一個造型特別的菜色。(圖片來源:blurb

這個作品是由一群六年級的小學生製作給同齡兒童看的健康蔬菜食譜,一般的兒童基本上對於蔬菜沒有什麼好感,因此吃蔬菜對身體有什麼益處、如何讓同齡小朋友也喜歡吃蔬菜等是這個專案希望學生探索的議題,也是激發好奇與學習動機的關鍵。

在製作食譜的初期,學生去體驗種菜的過程、參訪農場、觀看食物相關的紀錄片,然後開始創作兒童友善的食譜,並且在自己家裡的廚房嘗試製作蔬菜料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得到了攝影師的協助,學會了如何進行食品攝影、排版,也學會計算料理的營養價值。食譜並不是一次就做到那麼完美,在過程中他們經歷多次內容的評論和修改,最終呈現這個最後的版本。將食譜印刷出來後,學生們在書店舉辦講座和觀眾分享他們的成果。

我很驚訝於這個作品的創意以及個性,此外排版和攝影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也超出了一般作業的水平。在為別人設計食譜的專案題目下,鍛鍊學生的同理心以及建立學習的意義感。學生們也更加理解蔬菜的營養價值以及健康飲食的觀念。至於知識內容的部分,學生為了完成食譜,必須學習營養科學、食物設計、內容撰寫、攝影排版等內容,真是收穫滿滿。

你可以從這個連結預覽這個食譜的更多內容

案例二: Phys Newtons

 

啪!在打巴掌的一瞬間,力學中的衝量產生了!(圖片來源:ELEducation

牛頓力學是物理課程的基礎理論,怎麼樣讓學生不僅僅從公式上去理解力學呢?這個十二年級的專案結合了藝術以及物理課程,學生必須依照加州的物理課程標準製作牛頓力學的課程教材。在製作這本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去了解物理學中像是運動、重力、能量等定理,並且找出生活中貼切的圖象案例(像是棒球投手投球、滑板少年帥氣的跳躍),然後搭配文字描述來完整內容,最後他們還要用這個教材來教其他的同學。

在這個專案中,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吸收大人寫好的教材內容,而是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力學進行觀察後,發揮創意設計從青少年觀點出發的物理原理讀物。另一個特點則是這個專案讓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去教其他的同學,而教授他人正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了。此外,和上一份作品一樣,高品質以及高完成度的特質顯而易見、專案本身促進學生在視覺藝術以及物理的學科理解。

Phys Newtons 的更多內容點這裡

PBL 的課程特點

 

在工作坊中看了幾個學生的作品後,各個小組將優秀作品具備的特質畫成海報。

看完上面的兩個案例,是否隱約感受到 PBL 課程背後一套設計規則呢?我在上完三天的工作坊課程後,試著將 PBL 的課程特色總結為下面五點:

1. 具有真實性的主題

“進入水裡安全嗎?”、“表現得像一個女生意味著什麼?”、“戰爭對我的生活的影響是什麼?”等都是在 HTH 會出現的課程主題。這些題目不僅僅只是教科書上的一道題,而是與真實世界有著緊密的連結,學生需要主動探索,得到自己的答案。而這樣的優點在於,學生能夠意識到現在所做的專案能夠產生的真實影響力是什麼,對於課程的參與度更高。

2. 人/社會之間的連結

 

小學生在 Toy Story 這個課程專案中為低年級學生設計玩具。

HTH 時常有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設計的課程專案,例如小學生為幼兒園小朋友設計一款玩具;或是涵蓋到社區範圍的課程,像是進行學校所在區域的水質研究。這樣的課程除了知識的學習外,也培養了學生的同理心,並且突顯學習產出是可以幫助他人與社會的。

3. 涵蓋學術知識範圍

做 PBL 當然不僅止於表面上看起來好玩(當然好玩是一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相當重要的因素),老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會將學科知識的內容設計進去,確保學生在做專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這些知識內容。像是一個設計風箏的課程,可能就會需要學生學會數學幾何、物理運動學等知識。

4. 自我成長

一個高水平的 PBL 作品,來自於學生不斷修改後呈現的版本。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吸收不論是老師、同儕或是專家的建議,同時在反覆修改與優化作品。在學期末他們也要進行個人的反思,分享整個學習過程的好與壞給父母與老師。而建立起自我評估和渴望成長心態,在往後的一生中都相當受用。

5. 成果展示

 

HTH 的校園空間所展示的都是學生引以為傲的學習成果。

Edrick 老師在工作坊中提醒我們:學生繳交作業,除了被老師瀏覽和批改之外,是不是有機會拉高到更高的層次,展示給更多真實的觀眾並與他們互動呢?作品展示可以在校園內,例如 HTH 就像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館一樣,從走廊、樓梯間甚至廁所都是學生的作品展示。或者是辦一場校外的分享講座、一個線上的廣播節目等。作品的展示能夠將學習成果具象化,同時也是學生認真做專案的驅動力之一,因為沒有人想要在大家面前丟臉。

只要做了專案就算是 PBL 嗎?

教導者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是不是只要在學習過程中做了專案,就可以算是 PBL 了呢?因此 Edrick 老師先放了一支影片(由 HTH 老師製作)給我們看,從反面切入: What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Not!

有意思的是,這個影片的作者認為 PBL 的相反並不是傳統老師教學生聽,而是 Project Oriented Learning (下面簡稱 POL)。雖然只差了一個字,但其中的差異在於 POL 先將所有的知識點內容交給學生,再用最後幾週的時間讓學生做專案。雖然最終的展示還是會有一些好的作品,但其實並不需要全部的知識來完成專案,專案也沒有驅動學習過程,影片中使用了車子( Learning )在馬( Project )的前面意象表達 POL 特別傳神。

而從正面切入的話,也有一支分享的影片: What is PBL?

影片中老師將希望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融入專案的設計,並且在給學生開始做之前自己先做過一遍,就好像表演和活動前的彩排一樣,這樣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會是學生的困難點,並且確保在過程中幫助每個學生。在專案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做充分的草稿與修改,最後則是預留了反思以及內容補充的時間,這樣在 HTH 才算一個完整的 PBL 課程。

結語

HTH 學生在作品中展現出對於學習的高度熱情,以及高水平的完成度讓我相當的吃驚。不同於以往與真實世界隔離的學校, HTH 與真實世界緊密的連結在一起。不論是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都能激發潛能、做出有意義的成品。真是令人嚮往的理想學校模樣呢!

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文章中的具體案例更容易理解 PBL 是什麼,而不僅僅是從抽象的文字想像。還有更多的專案簡介以及老師與學生的反饋都放在 HTH 的網站上(有擋 ip 位置,需要先連美國 VPN),年齡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科目的範圍也相當廣泛(語文、生物、數學、藝術...等),能夠一次看的過癮。

:::

龍崎國中官方粉絲專頁

LCPodcast龍中好聲音

每日成語

ㄆㄠ    ㄓㄨㄢ    ㄧㄣ ˇ ˋ
比喻先以自己粗陋的見解或行動來引發別人美好的言論或行為。謙稱自己率先做事。

教師行政網站

空氣品質指標

計數器

總計: 5234252342523425234252342